胎模锻是在自由锻设备上使用可移动的模具(称为胎模)生产模锻件的锻造方法,是介于自由锻和模锻之间的一种锻造方法。胎模锻常采用自由锻的镦粗或拔长等工序初步制坯,然后在胎模内终锻成形。
锻件生产中胎模的结构简单且形式较多,如图所示为其中一种合模,它由上、下模块组成,模块间的空腔称为模膛,模块上的导销和销孔吋使上、下模膛对准,手柄供搬动模块用。
胎模锻的特点:与模锻相比,不需要昂贵的模锻设备。模具制造简单且成本较低,但不如模锻精度高,且劳动强度大、胎模寿命低、生产率低;与自由锻相比,锻件坯料最终是在胎模的模膛内成形,可以获得形状较复杂、锻造质量和生产率较高的锻件。因此,正由于胎模锻所用的设备和模具比较简单,工艺灵活多变,故在中、小工厂得到广泛应用,适合小 型锻件的中、小批量生产。
锻件常用的胎模结构有扣模、合模、套筒模、摔模和弯模等。
1、扣模,用于对坯料进行全部或周部扣形,如图所示,主要生产长杆非回转体锻件,也可为合模锻造制坯。用扣模锻造时毛坏不转动。
2、合模,通常由上模和下模组成,如图所示,主要用于生产形状复杂的非冋转体锻件,如连杆、叉形锻件等。
3、套筒模,套筒模简称筒模或套模,锻模呈套筒形,可分为开式筒模和闭式筒模两种。主要用于锻造法兰盘、齿轮等问转体锻件。
锻件的胎模锻造所用胎模不固定在锤头或砧座上,按加工过程需要,可随时放在上、下砧铁上进行锻造,也可随时搬下来。锻造时,先把下模放在下砧铁上,再把加热的坯料放在模膛内,然后合上上模,用锻锤锻打上模背部。待上、下模接触,坯料便在模膛内锻成锻件。